易武正山的茶事
从西双版纳的州府景洪出发,需要两到三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以普洱茶闻名的易武山。易武是江北六大茶山之一,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云南新六大茶山和古六大茶山,是以澜沧江为界,南北各据一方。
幸亏雨季已经过了,否则去往易武的路将更为难走。临近目的地的一段长途,能给人一种身在九寨沟十一道拐的错觉,山路的千回百转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全靠车窗外满目的雨林解救人于晕眩。
易武山包括易武正山、慢撒茶山和曼腊茶山在内,遍布茶园。易武老树茶具有条索黑亮、较长的特点。汤色金黄,苦涩轻且香气好,汤中带甜。各个地区的茶叶味道虽有微小差别,但是大概风味相仿。
虽然时值冬天,上山的途中仍能见到有茶农修建枝叶,地势平坦宽阔处,茶号林立。身在西双版纳最东边的易武,距离老挝只有百余公里,过去常有老挝人翻山而来。
一路从西双版纳的西部茶山东行至此,就会发现两地的差别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进入茶山观察老树,露出地表的几乎都是交错的根茎分枝,而主干埋在地下。虽然长势葱茏,树冠体积可观,但是不及勐海的茶树高大。易武的茶树大多经过人工矮化,即使有些超过百年的茶树,也不过一个成年人的身高。有经验的茶农颇为笃定地说“即使几十年后再来看,树也只能停留在这样的状态,不会再长大”。
虽然都是云南大叶种,与体型上更能担当乔木之名的勐海地区的茶树相比,低矮的茶树在价格上略逊一筹。因为现在的购买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人工干预较少的茶树,认为矮化的茶树品质不及前者。即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茶树几乎都是人工的结果,出现在全国各地茶桌上的那杯汤水,没有“纯粹天然”或者“不落痕迹”一说。
矮化的由来之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云南省茶科所的专家结合古茶树高不好采摘和产量偏低等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但在实施中又难以达到专家的密植要求和生态的平衡,因此这次变革似乎不成功,有些茶区矮化得多一些,有些茶区只作了少量试验。在这场变革中,易武的茶区参与了较多。
在茶伴随着国内战乱一同没落的时期,饱腹就是山上的村民度日的唯一重点。因此为了收获更多的粮食,易武的村民纷纷砍掉漫山遍野无路可销的茶树,辟作耕地。后来者当然是会觉得可惜,毕竟如今的古树茶奇货可居,价格昂贵。但是就在几十年前,易武的许多茶树都无人问津。也有些目光长远的人家,在茶价不好的时候,上山收拾出几棵散落在荒野间的茶树,划作自家的财产。于是这家的后人们直到今天,都享受着比别人更多的古茶树所带来的财富。
易武现今主要以汉族、瑶族为主。以普洱茶闻名的麻黑村就是汉人的聚落,距离不远的刮风寨是瑶族的村庄,至今两个村子还常见通婚。明清时期,百姓服从朝廷“移民殖边”的政策,入滇者众多。其中就有大量云南石屏人迁徙过来,落户农耕并大规模种茶,最终形成茶业兴市的易武老街,为人所知。相对的,当地的瑶族一直都以上山打猎为生。
直到茶叶市场好转,手上没有资源的瑶族开始有意识地寻觅新的茶树资源。基于打猎的经验和对山林的熟悉,易武地区的一些瑶族很清楚哪里有好的老茶树,于是圈地管理。据麻黑寨的茶农讲,大概在2003年,附近的瑶族开始种茶。
在上个世纪7、80年代,易武的老茶树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乡里推广种植高产连片的台地茶,又加上此前村民种植粮食,不可避免地对老树进行砍伐、矮化。当时唯有深山老林里的高大茶树未遭波及,恰好就被瑶族人找到并管理起来。所以现在也有一个说法,“易武最好的茶都在国有林”,国有林就是之前说的那片没有被大规模破坏的区域。当然这个说法有待考证。2006年的时候,麻黑的茶叶价格还是易武茶区最高的,但是2007年刮风寨就开始抬头,以前从属于麻黑茶的刮风寨最后甚至独立出去,自立招牌。这也许就和瑶族掌握更多的老树资源有关。
但是很明显的是,当地人这种自发的管理,和朴素的“占山为王”的私有化如出一辙,当然漏洞百出。由此事起,后来还引发过一场激烈的械斗。同片茶树林,被两个寨子的人先后管理,最终导致归属权的争夺。但是如果立足于局外者的视角,当时古树的经济价值之高,可见一斑。
除去知名的刮风寨,普洱高价难求的薄荷塘的管理者也是瑶族。有趣的是整个村子只有四户人家,并且这四家还是亲戚。每年几个人会商量出一个合适的价格,就此约定,不会跟风胡乱涨价。与迎合外界的过度追捧不同,他们更看重家族长远的名声。据说到了收茶的季节,这四家人是连微信都不敢发的,因为薄荷塘茶叶产量低,200多公斤的鲜叶而已,僧多肉少,无法给人人都做出交代。.
易武茶区包含整个易武乡的产茶区,也包含着过去的慢撒茶山。茶区里,老树和小树茶都有一席之地,如果亲自走进茶山,无需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对两者进行区分。易武的小树基本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规模种植,成片成行,而其他茶树几乎都是百年之前祖先的劳动成果,错落在各种植物之间,常立着单独的一棵。现在老树茶比较多的有易武、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等地。
说到这里,有必要更正一点:很多人在老树茶和小树茶的判定上,有着“只要是老树就一定优于小树品质”这样过于绝对的误解。如果单独从树龄上对鲜叶品质进行划分,势必是草率的。因为仅仅拿出易武茶区的曼松村,就可作为有力的反证。
一般来说,没人在低龄茶树上做“内含物质多寡”的文章,然而,曼松村的小树茶就得到过内含丰富的评价,即使只有十多年的树龄,也能喝出细腻。在价格上,曼松的小树毛茶能卖到千元以上,这比周边几个村子的老树茶都更为昂贵。碍于生态环境和生长条件,很多老树也无法收获高品质鲜叶。如果一定要比较,那么将限定在同片区域内的老树和小树相提并论才算有价值。
在易武,大多数人都是茶农,随茶业兴落起伏。茶与茶,季节与季节,此山与彼山,都各不相同。如果抱着山外人猎奇的心态而来,恐怕是问不出什么高深莫测的答案的。换了几度生活的茶农,也只能指点出几条山脉上的茶园,端出一簸晒干的毛茶给你看个仔细——不过是普通的耕作,不过是普通的生活。
上一篇:老班章屬於懶人有懶福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精選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