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古樹茶能治病嗎?
喝古樹茶能治病嗎?
由於茶與文化在我國的長期脫節,所謂文人茶會,也僅限於極少數人的圈子裡面,真正懂得喝茶的高手寥若星辰。加之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生活水準普遍不高,喝茶、喝好茶基本還是奢侈之事,遑論治病和養生?
不走遍千山萬水,怎敢說閱盡春色?不喝遍世間眾茶,又豈能談論茶的要義?
茶,一種日常飲品,在古代,不斷有文人雅士為之打造文化形式感,直至南宋時期禪宗東傳,它被帶到東瀛,並且與飲用者的精神世界結合起來,成為一種“道”的象徵和體現。不過,在中國較長時間裡,它的屬性僅僅被歸為“生活”,一切神性都止於日用。
直到今天,茶道的引入,品茶喝茶之風的空前氾濫,使得茶被賦予了太多的內涵。生活品質的提升需求,讓喝茶的問題重新被日常重視,喝什麼,怎麼喝,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追求健康、生態,講究茶品,更在乎“喝”的意義。
我們有理由相信,絕大多數喝茶的人是很難或根本不去區分茶的種類的,以普洱茶為例,不少人僅限於能夠分別生茶和熟茶。我們的市民群體普遍“不思亦不學習”,一方面害怕身體有病,一方面又缺乏茶飲常識。
人云亦云的“絕好土壤”使得很多“聰敏”的茶商就此順水推舟,迎合消費,對茶的保健養生作用進行深入發揮,以及無中生有的功能再造,精心策劃,選中昂貴的古樹茶大作文章——古茶樹能治病的傳說於是在市場上愈演愈烈。
因為古樹稀有,很多消費者相信古樹茶好,相信喝古樹茶能夠治病。“福如生命養顏水,壽比普洱古茶樹” ,天地造化呀!
古樹茶確實是罕有之物,是佳茗。那麼,古樹茶真如商業廣告所傳的那樣有神乎其神的治病之用嗎?
我們就從古人的發現開始談起。
古人喝茶,一方面講究茶道章法,飲茶之益在於修身養性,養浩然之氣,正清和之氣。另一方面以茶會友、度日,揀茶入味,把茶作為一種日常,貫穿生活,故有“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
陸羽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中國的飲茶起源眾說紛紜,不能定論。作為有圖騰的民族,我們相信諸神的存在,相信嘗百草的神話傳說。
大體上,茶的功能起源有五種主要說法,分別是祭品說、藥物說、食物說、同步說和交際說。
藥物說就認為,茶在最開始是因藥用介入日常生活世界的。《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作為圖騰和偶像,我們且相信祖先有“神農嘗百草”的經歷。但科學和實踐告訴我們“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萬萬不可信的。荼即是我們所謂的茶,茶若真有此等解百毒的功效,醫學存在的意義又會有多少?
陸羽講茶“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從。”說的就是“草木有本性(心)”。千年古樹茶可以說是廣集天地之靈氣,汲盡日月之精華,性屬靈。但作為一品有藥元素的生態茶,它的功用主要還是在於保健和養生,而非治療意義上的“藥用”。
這種說法並非憑空捏造。
《茶經》雲: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大唐《新修草本》載:
“茗,苦茶;茗未甘、苦、微寒、無毒。主痿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氣,消宿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
藥聖說“火為百病”,不是說上火就是有病,而是說上火會引發各種疾病,用茶降火效果佳。
認為茶之用主要在於保健養生的不只陸羽。中醫也認為飲茶有“清心神,醒睡除煩;涼肝膽,滌熱清痰;益肺胃,明目解瘟”,延年益壽的主要原因,這些功效說到底還是保健養生。
但無論是中醫所講的茶的藥用,還是雲南少數民族以茶入藥的傳統土方。他們所說的茶的藥性,歸根結底實質上都是上述調理身體的保健養生之功用。
很多消費者信奉茶的排毒作用,因此時常作牛飲之態。那麼喝茶排毒的說法是否可信?
有研究表明,由於茶本身功能相對單一性,喝茶對促進腸胃蠕動消化食物、提神正氣等有幫助,但還沒有準確的研究能夠佐證喝茶能實現行之有效的無害的排毒養護效果。
也有學者羅列了“茶葉可治的疾病”目錄,並在目錄之下分別注明對應的食用方法和計量。 認為茶葉可以治療細菌性痢疾,紅白痢疾,急性、慢性腸胃炎,傳染性肝炎,心力衰竭,稻田皮膚,癰癤腫毒,水火燙傷,纏蛇丹。但沒有科學論據,也沒有可靠的支撐資料。
目前學界對普洱茶的藥性研究,較為可靠的是《普洱茶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進展》一文,該文系統的對普洱茶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嚴密的測驗梳理,並對普洱茶生、熟茶進行了各項資料的對比研究,並對它們的藥理進行了科學的分析統計。得出很多支撐普洱茶利於保健養生功用的資料,但也沒能明確普洱茶在治病意義上的藥用。
民生之重,重在衣食,國民自古以食為天。
近代以降,國人對食品愈發重視,從定時定量逐步邁入追求營養保健,對食的需求,到今天,品與質,量與時,缺一不可。
放眼當下,食品安全事件觸目皆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當下的市場供給品質反差極大。
茶飲作為國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同樣也面臨著供給品質的危機。在這個市場經濟發展到以“人民幣”衡量一切的階段,人們滿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從一些茶商到茶農,“唯利”主義橫行。茶農為提高收入,大量使用農藥,保證茶葉產量;茶商則為盈利,大量收購諸如臺地茶等便宜毛料,而臺地茶的生態情況,恰恰是最令人擔憂的。
可想而知,用不生態的茶料製作的茶,不但有失保健養生的功效,還有可能導致各種疾病的滋生。對比這些茶,生態良好的古樹茶,其保健養生效果當然是毋庸置疑的。
古樹茶尤為珍稀珍貴。那麼,它的保健養生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嗎?
肯定不是。長期性慣性飲用古樹茶,對調節人體微量元素、調理生理機能是很有幫助的,然,古樹茶的這些功效的發揮都需以一個“長期”為前提。
我們可以簡單想一想,古茶樹是一朝一夕長成的嗎?
從紅茶菌到喝尿療法,從一個個醫藥神話的破滅到一幕幕聚斂不義之財的鬧劇,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有搭台的就有唱戲的,有敲鑼的就有聽響的,時代賣出一副副各種各樣的“拐”。
吃茶在古代世界,是日常活法,又是養生之道。在現代社會,隨著茶的商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茶的功用圍繞著養生逐漸擴大,甚至被推廣為治病除患之物,一切透著濃濃的功利至上的味兒,這是不現實的和荒唐的。
迎合市場成為似乎現代茶業和茶本身的難辭其咎的任務。但古樹茶不應被過度炒作和解釋。
古樹茶是好東西,這是不可否認的。
古樹茶生在深山之內,漫長地接受著天地日月的沐浴,實在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瑰寶,隨天地生而有之,與萬物同生同長,是一味絕倫的存在。這與它能不能治病無關,它的價值遠不在於此,更在於它與生俱來的與中國之道吻合的君子品質和隱者精神。
茶的存在,古樹茶的存在,就像神靈的存在。在萬物毓秀的自然界,古樹茶根於沃土,秀于萬木,我行我素,芳香黯然。我們更應該以至仁之心去敬它,欣賞它。
我心敬佛,但我不信佛教。我心向茶,但我也不迷信芸芸如是說的茶學。
因茶結緣,有人勸我皈依耶穌基督,我委婉拒絕了。
上帝與佛祖與諸神一樣,存在與否,仍需敬畏,這是一種禮。“和、敬、清、寂”是一個茶人該有的修為,我愛茶,所以早已將“茶”道看為了一種宗教來修行朝聖。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我素有居敬之心,固然會遵守我認為是對的東西,我想一直以這樣的態度,效仿古仁人之心,在“問茶”的路上,“修辭立其誠”,贈人予佳茗。
一杯茶不喝完,新的茶水就不能倒進杯中。雜念太多,身心就很難放空,縱然吃掉千萬株古茶樹,又能改變什麼呢?作者石一龍
上一篇:男人如茶,哪款才是你的茶?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精選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