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普洱茶緻癌”緻癌何時了 不喝都給我吧
突然之間被 “怎麽看‘普洱茶緻癌’”的問題和文章刷了屏。其實這問題出現好幾年了,“普洱茶緻癌”的傳說是因爲普洱茶中有黃曲黴毒素,而普洱茶行業則一直在試圖證明“普洱茶中不會有黃曲黴毒素”。
下面是關于這個問題的幾條事實:
2、的确有普洱茶(其實最近還有紅茶)被檢出黃曲黴毒素。最著名的是2010年廣州市疾控中心發布的對廣州某市場70份濕倉普洱的檢測結果,不僅檢出,還有8份樣品超過了5ppb(1ppb爲十億分之一,即微克/公斤)。此後,還有其他一些類似的檢測,也在一些普洱茶中檢出了黃曲黴毒素。也就是說,普洱茶中檢出黃曲黴毒素并不罕見,最近還有紅茶檢出黃曲黴毒素的報道。而其他茶類,是“沒有檢測過”還是“沒有檢測出”,目前尚不清楚。
3、前面的第1條和第2條并不矛盾。普洱茶産業證明的是“普洱茶生産過程中不産生黃曲黴毒素”,而除了“生産過程”,還有原料和後續的倉儲都可能引入(不一定是産生)黃曲黴毒素。比如廣州疾控中心檢測的70份樣品都是“濕倉普洱”。所謂“濕倉”,其實是故意把茶葉放在溫暖濕潤的倉庫裏儲藏使之更快地發生“後發酵”。本質上,類似于收藏品中的額“做舊”處理。這樣的環境中,不僅存在着茶葉被黃曲黴毒素污染的可能,還可能在倉庫中本來就存在着黃曲黴以及毒素,儲存過程中污染了産品。此外,氣候、種植狀況等原因可能使原料帶有黃曲黴毒素(在玉米中較爲常見),在茶中是否有類似情況,目前沒有報道。
4、從“檢出黃曲黴毒素”演繹出“喝普洱茶緻癌”,是典型的脫離劑量談毒性的流氓行爲。食物中的黃曲黴毒素濃度很低,不可能讓人急性中毒。它最主要的危害,是長期攝入會增加肝癌的風險。在各種黃曲黴毒素的類型中,B1的緻癌性是最強的。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科學家們總結出黃曲黴毒素B1的攝入量與肝癌風險的關系:每公斤體重每天吃1納克黃曲黴毒素B1,每一千萬非乙肝患者中每年大緻增加一例肝癌;而對于乙肝患者,則是每一百萬人中每年增加三例。美國規定除奶制品之外所有食物中的黃曲黴總量不超過20ppb(相對來說,中國的标準還要嚴格一些,見後面第6條)。如果每天吃半公斤花生、大米、玉米、大豆以及各種堅果,而其中的黃曲黴毒素B1含量達到上限20ppb,其總量就是10微克。以成年人體重60公斤計,其每公斤體重的攝入量約爲170納克。對于非乙肝病人,相當于每年得肝癌的風險增加了6萬分之一;對于乙肝病人,相當于每年增加了2千分之一。”
5、接第4條的讨論。目前監測到的茶中黃曲黴毒素,含量大多數都在5ppb以下,隻有少數超過這個量。我們按10ppb來計算,一般人每天喝的茶葉是幾克,我們按10克來算,那麽其中含有的黃曲黴毒素總量是0.1微克。而且,糧油中的黃曲黴毒素被直接吃進了體内,黃曲黴毒素難溶于水,并不容易溶解到茶水中,實際上喝到體内的量還要低于茶葉中的含量。即便假定它全被被泡到茶水中,0.1微克含量也隻相當于上面計算出的從糧食中攝入的總量的1%。也就是說,如果你擔心喝普洱茶會緻癌,那麽吃飯導緻的緻癌風險比它要高100倍!
6、實際上,黃曲黴毒素在農産品中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把“不含有黃曲黴毒素”作爲糧油的安全标準。現行的中國标準是:花生和玉米以及它們的制品,限量爲20ppb;大米及其制品,限量是10ppb;小麥、大豆、堅果及其制品,限量标準是5ppb。這個标準,在國際上也并不算低了。
7、國家标準沒有制定茶葉中的黃曲黴毒素限量,并不是“立法缺失”,而是經過風險評估,綜合考慮茶葉中“可能出現的黃曲黴毒素含量”和“消費者每天的茶葉消耗量”,認爲茶葉中的黃曲黴毒素不會危害公衆健康,所以“沒有必要制定标準”。
簡而言之,普洱茶甚至其他茶葉中,因爲原料、倉儲等環節的存在,确實可能含有黃曲黴毒素。但是,其含量較低,還不如各種糧油中的可能含量高。基于其“可能含量”和“日常食用量”,茶葉中的黃曲黴毒素完全不值得擔心。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