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閣下來到 香港中樂號
滾動資訊:
所在的位置:首頁 > 普洱江湖 > 普洱茶山頭

我的易武印象--傜寨

來源:網絡作者:跌名 時間:2018-01-12 19:33:49
我要投稿 字體大小【

 現在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傜寨的情況。傜族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民族,爬山、爬樹速度之快難以想像,說話的語調及長相與台灣的原住民非常類似,一個傜族的青年可以在一個小時又十分鍾以内攻上餓肚山,我這個漢族壯年卻需要三小時又廿分鍾;我覺得餓肚山名稱的由來,就是上山以後肚子就餓了,但是我覺得對我這個漢族人來說,應該叫做斷氣山,因爲我爬到山頭後,突然覺得快要斷氣了,不過在餓肚山上的最高點,可以用中國移動通話,讓我想起了廣告詞:「中國移動,無所不在。」

餓肚山上有一株母株的茶樹,制成茶菁後顔色呈現紫暗色,與許多過度型的茶樹十分相近,這種茶樹與黑水梁子的少數茶樹狀況十分相近,但一般在易武,再大的茶樹都是栽培型的,栽培型的茶樹所表現的茶韻及特點,與一般的巿場認知接近。餓肚山這株大茶樹,口感偏淡、韻帶酸勁,但回甘深遠,不具有巿場性但具有研究價值。

有些人說易武的茶使用農藥或種橡膠樹,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大多集中在台地茶及過度開發的漢寨,這種情形不可能出現在生态優良的傜寨及雜生林之中。雜生林是分布在廣大的原始森林,或三或兩,零星的生長,很少有聚生,植被的情況非常豐富,依據萬物生克的道理,雜生林的茶樹與其他物種的生态是平衡,相克而共生,沒有蟲害,林中有許多腐爛的植物,不需要施肥,雜生林中的水資源也非常幹淨沒有污染,應了古人的一句話:「林像豐富,必有好水。」

隻是這些傜寨,以前知道的人很少,許多人隻知道漢寨。對我來說,漢寨是觀光客去的地方,到易武觀光必去漢寨,原因就是漢寨在交通改善以後,坐車到麻黑、落水洞隻要廿分鍾,是人都能去,每年常常有觀光客到麻黑、落水洞去買一、二公斤的茶菁。

許多漢寨茶樹的矮化也十分地嚴重,例如麻黑、落水洞、易比、高山,茶樹的矮化都是十分的明顯。茶樹矮化的原因是什麽?當然是爲了能夠增加産量、方便采收,所以通常我在易武很少收漢寨的茶,因爲漢寨大多有小樹茶,純度堪慮,許多傜寨的小樹茶都還沒有辦法量産,再加上采收過多、滋味過淡,都是問題。

陳智同:我的<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印象--傜寨

其實農藥的使用也沒有想像中那麽嚴重,在溫度低的時候蟲害是不嚴重的,例如春尖及秋尾的時刻,由于溫度低,其實使用農藥不是絕非必要的;使用農藥大多是在夏茶、春尾和秋初,這些茶葉通常也比較便宜,所以用一句老話來說,漢寨的問題還是管理過多的問題。從另外的觀點來看,漢寨立寨通常都有風水,山巒環抱,溪水環腰宛如玉帶,所以漢寨的茶地與寨子相差不是很遠,正所謂有風水就有好茶,氣乘風而往,界水則止,山水合抱有情,藏風聚氣可以立足,我在幾年前看完漢寨之後,不禁對百年前的石屏人感到敬重,中華文化就算在在邊區,也是如此嚴謹而深邃,但漢人種茶着重日照,所以茶地多在向陽面,百年前雖然有種樹增加遮陽的程度,但這幾年來産地的考慮通常是在增加産量,而不是在考慮品質,原本能摘兩次的茶葉,摘了五次,滋味怎麽能夠不淡。

觀光客普遍到漢寨,因爲茶地近、好走,但由于觀光客對于分辨大樹茶及小樹茶的專業知識不夠,所以漢寨摻假的情形也十分嚴重,這是所有人到易武必須上的第一課。總而言之,漢寨不是茶不行,而是管理太好,那茶就不會好。

另外橡膠樹的問題則是一種誤解,在過了醒之後,就進入易武台地茶的地界,一隊~五隊是有很多的橡膠樹,但過了五隊以後,幾乎沒有橡膠樹,我個人在易武待這麽多年,對一隊~五隊的台地茶完全沒有興趣,但就個人收茶制茶的人來說,易武的大樹茶就已經收不完了,台地茶就不考慮了,我考慮的是那些農民會不會偷偷地把台地茶塞到我的大樹茶料袋裏。

陳智同:我的<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印象--傜寨

(陳智同攝于2005)

另外還有一點最爲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橡膠樹的生長是有海拔限制的,在海拔八百米以下是可以長橡膠樹的,橡膠樹在日照及溫度的限制比較嚴格,而易武鎮就已經是一千二百米的海拔了,更不要說其他産茶的寨子,例如茶王樹寨海拔就接近一千五百米,黑水梁子可能接近二千米,茶平及白沙河也有一千四百米,我在易武收茶收這麽久,從來沒有看過橡膠樹長在茶樹的旁邊,那是台地茶的問題,不是大樹茶的問題,我認爲這隻要讓大廠去擔心就好了。台地茶是收不收的問題,而大樹茶則是好不好的問題,這個原始的觀念必須搞清楚,否則容易産生見樹不見林的迷思。

接下來我們回過來談一談傜寨。如果沒有傜寨,我就不會留在易武五年,傜族人天生浪漫而樂觀,好酒而重義,但有時沖動而好鬥,浪漫而不積極,這都是傜族人的特性,但傜族人天生是爬山的好手,沒有傜族人,雜生林的茶根本收不了。想要收好的大樹茶,人很重要,沒有人,茶根本收不到,再來就是錢的問題,在利益的驅使下,傜族人可以像泰山一樣翻山越嶺幫你找茶,再深的山,再野的地,他都能去,再高的懸崖他也能夠攀上去,這讓我想起古人說的「因勢利導」這四個字,實乃至理名言。傜族人爲利,我爲茶,兩者相得益彰,互不耽誤,也算是很好的合作對象。

陳智同:我的<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印象--傜寨

傜族所有的茶地,都不是傜族人種的,這些茶樹應該是在明代的時候種的。2005年我初見大樹茶林的時候,以爲這樣大的茶樹、這樣原始的環境是野生茶,後來我發現這些茶都是栽培型的,從茶樹的平均年齡計算應該是明代的人種的,所以我把漢寨稱做清代開發區,傜寨爲明代開發區。後來曆經歲月的變換,傜族人住進來了,在因緣際會下,傜族人把一袋雜生林的茶葉拿到我眼前,在我親自的考察及觀測後,便開始了我和傜族人長期的收茶生活。

在2005年的時候,傜寨的茶最大的問題就是制茶技術較差,需要不斷的要求改善,但這幾年在條型及殺青的技術上已大有改進,價格攀升的越快,技術也改良的越快,傜寨和茶地的距離都非常遙遠,有些地方一走就是一天,這就證明傜寨不是種茶的民族。例如刮風寨與茶王樹寨,距離就非常遙遠,漢族人來走要走一天,傜族人來走最快也要八個小時,茶王樹寨美其名爲寨,其實根本沒有人住,隻有收茶的工寮而已,不過冷水河的風光倒是挺漂亮的,從這些點就可以知道傜寨的特色便是如此。傜寨立寨沒有風水考量,且都在山勢險惡之地,下一篇我們就來談一談最爲險惡的刮風寨

文/陳智同 轉自作者的博客。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

最新更新

中樂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成立於香港,專注於古樹普洱茶的製作與推廣。創始人希

2024/09/30

中樂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成立於香港,專注於古樹普洱茶的製作與推廣。創始人希

2024/09/30

茶藝班課程內容充實而生動有趣,通過對中國茶的基本認識,配以適合的茶具及沖泡技巧,

2022/10/31

茶藝班課程內容充實而生動有趣,通過對中國茶的基本認識,配以適合的茶具及沖泡技巧,

2022/10/31

古樹茶關於.古樹茶联系.古樹茶留言.古樹茶網站地圖古樹茶.FB

地址:香港九龍尖沙咀加連威老道51號
联系电话:+852-2374 6188
WhatsApp:+852-92356000
地址:深圳市羅湖區建設路1046號4樓025A
联系电话:13612850510
©2003-2024 香港中樂號茶莊 版權所有

  • 高级评茶员个人号
    微信扫码关注

  • 知樂茶学院服务号
    微信扫码关注

  • 知樂茶学院订阅号
    微信扫码关注